近年來,媒體曝光了一系列由土壤污染導致的生態(tài)、農作物、健康等問題,比如近期備受關注的鎘麥事件。而根據(jù)2014年4月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從土地利用類型看,耕地土壤的點位超標率高于其他土地利用類型,點超標率為19.4%,林地和草地土壤的點位超標率分別為10.0%和10.4%。
與此同時,國家層面也正在越來越重視土壤污染的問題。6月22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進行了審議。這也是我國國家層面制定的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領域的單行法。
對于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問題,環(huán)境保護部南京環(huán)境科學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鎖研究員日前接受了界面新聞的采訪。林玉鎖指出,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和不可逆性,并且治理成本很高。土壤污染會對地下水、地表水、大氣環(huán)境、甚至整個生態(tài)都產生影響。
“基于土壤污染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國家發(fā)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一直給社會傳達出這樣的聲音:我們對土壤污染是實行的風險管控對策,而不是一味的對土壤進行治理與修復。”林玉鎖強調,很多時候,污染土壤不一定非得靠工程方式去進行修復。
“大家需要做的是,首先關注土壤污染問題,不要讓它繼續(xù)發(fā)展。就跟我們人一樣的,有的時候身體有病,只要你自己注意點,調整一下生活規(guī)律,也可以慢慢恢復健康?!绷钟矜i說。
土壤已經到了需要高度重視的時候
界面新聞:土壤污染具有哪些危害性?
林玉鎖:大氣污染、水污染,我們可以用肉眼觀察出來、可以感受到。相比之下,土壤污染具有明顯的不同的特點。首先是具有隱蔽性。土壤污染了,看上去好像沒有什么變化,需要靠實驗室的分析測試才可以反映出來。其次是滯后性。土壤的污染是一個累積的過程,需要經歷一個相對長的時間,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才爆發(fā)出來。我們國家經歷了二三十年的工業(yè)化發(fā)展,一開始大家不注意,也沒有重視土壤污染,但等到今天,我們感到土壤污染已經很嚴重了。第三,土壤的污染具有不可逆性。土壤被污染后,回到清潔的狀態(tài)是不容易的。所以說土壤污染的治理是很難的,而且土壤污染治理的成本很高。
界面新聞:我國的土壤污染到了怎樣的程度呢?
林玉鎖:土壤一旦污染了之后,它可以帶來很多的問題。比如,土壤不干凈了,地下水一定保護不好;農田污染了,農作物生長和農產品質量會受到影響,土壤生物安全會受到威脅;在污染土壤上建住宅、建學校、建幼兒園,公眾的健康會受到影響等。因此,如果對污染土壤不進行風險管控,就會引發(fā)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突出問題,這就是現(xiàn)階段我國面臨的土壤污染防治的形勢和任務。
“污染土壤不一定非得要去工程修復不可”
界面新聞:2014年4月,環(huán)保部和國土部聯(lián)合發(fā)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huán)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qū)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huán)境質量堪憂。在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最高,為19.4%。當時有人推算,以18億畝耕地面積計算,中國約3.49億畝耕地被污染。
林玉鎖:很多人可能都這樣推算,但實際上它不是簡單的比例換算。打個比方,到了腫瘤醫(yī)院去抽樣調查,癌癥病人肯定百分之八九十,但是到了一般醫(yī)院,可能癌癥病人只有一個人、兩個人。所以,土壤污染面積跟調查布點方法有關,這也是進一步啟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的原因。為什么要詳查?就是要在已經發(fā)現(xiàn)的點位超標區(qū)域中核實出具體的土壤污染田塊分布和面積。
界面新聞:距離上一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發(fā)布已經三年多了。這三年來,污染耕地的面積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林玉鎖:上一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是2005年啟動的,距目前開展的詳查已差不多10年時間,土壤的變化一般都有十年才可以反應得出來。盡管土壤的變化相對來講是緩慢的,但是我們還是非常關心土壤污染狀況的變化,目前詳查工作正在進行中,沒有具體數(shù)據(jù)可以說明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界面新聞:《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耕地土壤的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huán)芳烴等。這些污染都是通過什么途徑產生的?
林玉鎖:我們國家耕地土壤污染以重金屬為主,這與我們國家工業(yè)產業(yè)特點有關,我們現(xiàn)在這么多的小汽車,都是從礦石里出來的。從開礦、選礦、冶煉,然后到了材料加工、電鍍表面處理等……小汽車的一生都會產生重金屬污染。所以我們消費者也應對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另外土壤中滴滴涕問題是歷史上使用有機氯農藥造成的,多環(huán)芳烴也是與人類活動相關的。
界面新聞:一塊土地,從確認是否受到污染到完成修復,整個流程是怎么樣的?
林玉鎖:首先要調查評估。按照《土十條》要求,工廠關閉、搬走以后土壤要改變用途,土地使用權人有義務對這塊土地進行調查,確認這個土地后面再開發(fā)有沒有危害。調查發(fā)現(xiàn)有問題后,需要進行風險評估。其次根據(jù)風險評估結果,選擇風險管控或者治理修復措施。最后結合實際條件實施風險管控或者治理與修復措施。
由此可見,就如我們看病一樣,先有體檢,發(fā)現(xiàn)異常就需要看醫(yī)生,經醫(yī)生診斷后決定是動手術、保守療法,還是只要注意休息等,這個實際上是一個可選擇的過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也是如此,最后選擇了什么方式,需要修復就去修復,需要治理就去治理,不需要的話的,只要采取其他風險管控措施就行。所以不是所有的土壤污染后都要采取治理與修復的工程措施。
“帶病生產”也是風險管控的一種模式
界面新聞: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復主要有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不去凈化污染土壤,對污染農田進行安全利用,也就是“帶病生產”,這種方法更經濟;第二種方法是對污染土壤進行凈化,最大的問題是成本高。對于要不要凈化污染土壤,人們看法不一樣,也有人認為“帶病生產”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您怎么看?
林玉鎖:修復的模式是各種各樣的,有的修復模式不影響生產。有的污染很重,不能正常生產了,那必須停下來進行修復。有的農田可能需要一年、兩年,或更長時間才能修復好,接著才能恢復生產。但是對于大面積耕地污染,結合農業(yè)生產過程采取相關的農藝措施是一種更有效的方式,或俗稱為“帶病生產”,只要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就行。這就是《土十條》強調的安全利用。
總的來講,按照土壤特點,它即使污染了,只有風險可控,就是一種最佳的選擇。
界面新聞:上世紀70、80年代,我國農田耕地受到了六六六、滴滴涕污染。后來我們采取了風險管控、“帶病生產”的方法。30多年過去了,目前受污染土壤已經回到了安全的水平。當時為什么沒有采取直接修復的方式?
林玉鎖:這是我們國家解決耕地土壤污染比較成功的案例。當時,我們國家農業(yè)上使用了大量的六六六和滴滴涕農藥,造成了土壤和農產品污染問題,國家自1983年禁止農業(yè)使用,首先從源頭上控制住,然后就是在土壤中有大量微生物對六六六和滴滴涕是有作用的,可以讓它降解,可以讓土壤中的污染物殘留水平逐步降低。另外,農業(yè)生產本身也是一種修復過程,利用自然生物作用進行修復,事實證明,每過10年,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含量水平下降一個數(shù)量級,目前已經回到安全水平。
政府在推動農田修復并承擔更多責任
界面新聞:農田修復需要農民自己承擔一部分的修復費用嗎?
林玉鎖:農田修復費用由誰承擔,是比較復雜的一件事。從環(huán)保法上是明確的,誰污染誰治理。如果農民是受害者,就不能讓農民承擔相關費用。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相應資金正在推動農用地的土壤修復試點,目的是積累經驗、篩選實用技術,促進產業(yè)發(fā)展,這是非常重要的。
界面新聞:對于發(fā)現(xiàn)鎘大米、鎘麥的土壤,我們采取哪種治理方式呢?
林玉鎖:近幾年,國家已在有些地區(qū)開展大面積的農田土壤修復試點,探索了一套以農藝措施為主的安全利用的模式,如變換農作物品種、改進田間水分管理、施用土壤調理劑、改變灌溉水水質等。通過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來源:界面新聞 作者:俞琴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fā)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