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重生
一座館
浦東新區(qū)南濱公路2088弄288號,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館。每天,在這個全上海垃圾最多的地方,展示館重復講述著垃圾的故事,從源頭講到重生。
一個人
“棄教創(chuàng)業(yè)”的黃謙智,帶著團隊,孜孜以求讓垃圾變性感。他們尋求著各種延長垃圾使用壽命的方式和途徑,賦予垃圾另一種模式的“重生”。
佇立在浦東新區(qū)南濱公路2088弄288號的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館,已經一歲又23天了。
它渾身都是垃圾,卻指向“重生”。截至11月16日下午,已有28021位上海市民接收過它散發(fā)出的“垃圾”信息。
在這個距離人民廣場55公里、浦東國際機場10公里、虹橋機場70公里的老港廢棄物處置基地的一角,它日復一日地訴說著關于垃圾的那些觸目驚心、鮮為人知又大氣磅礴的故事。
從1953年620萬的常住人口數(shù)到2016年2400多萬的常住人口數(shù),上海這座超級城市中,遍布城市、如毛細血管一般的垃圾處理網(wǎng)絡與我們共生共存。
老港是全國最大的生活垃圾處理場,相當于整個澳門的大小。它吞咽著約70%的“上海垃圾”。這座城市發(fā)展的速度太快了,超負荷運行的老港勉強能夠與垃圾的增速步調一致。上海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新興科技,而先進的垃圾處理技術,正是上海垃圾的處理之道。
一場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
清晨,上海結束了整晚的睡眠,開啟新一天的忙碌時,黃浦江上的汽笛聲如約而至,丁建勤駕駛著自己600噸的垃圾船,緩慢地駛向老港。
這些搭載重型船只的垃圾經過一天的航程,最終在老港基地“下船”。不知哪艘船上的廢舊塑料瓶,被工作人員收集來制作成展覽館門廳的吊燈,一些金屬板則被再造成了綠色山水概念的雕塑,裝點了門廳前臺的墻板,昭示著這座展館的使命與價值。
2000多萬人口,每個人每一天都在制造垃圾,可我們對垃圾的了解有多少?來看看這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吧。一個成人每天垃圾生產量為1.2千克,2015年的上海人民,生產了789.3噸垃圾。日產生活垃圾約2萬噸,其中20%的垃圾焚燒處理,其余則被填埋或綜合處理。生活垃圾日均處置量17000噸。如果用載重2.5噸的垃圾車運載,首尾相連,垃圾車隊可從人民廣場綿延至浦東機場。2017年,上海的年產垃圾數(shù)字已約900萬噸。
按照已有數(shù)據(jù)推算,上海的生活垃圾,12天能堆滿一座東方明珠,20天能堆滿一座上海萬人體育場,23天能堆滿一座環(huán)球金融中心。上海市每年的生活垃圾產量按照0.4t/m3的容重堆積,可形成一座占地54公頃、高100米的堆體,這跟西佘山的體量差不多。
垃圾作為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因排出量大、成分復雜多樣和不良觀感而被“嫌棄”。這些兼具污染性、資源性的物質,如果不進行有效處置,50年后,居住在這座城市里的居民,將不得不住在自己制造的垃圾之上。
巨大的現(xiàn)實濃縮成了展館的血肉?!袄譃楣I(yè)固體垃圾、危險廢物、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又分為一般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建筑垃圾、綠化垃圾和糞便……”在“重新認識垃圾”的板塊,展館的墻上事無巨細地羅列出垃圾的分類與圖示。同樣的內容,講解員張鑫已對前來參觀的學生和市民重復了兩百多次。
每天,在這個全上海垃圾最多的地方,展示館在復讀機般重復以垃圾為主角的敘事,窗外13個遠遠近近的發(fā)電風車轉動、靜默,不遠處的老港處理中心垃圾遍地,機械化地吞咽一萬多噸垃圾,節(jié)奏恒常。
對于整個城市而言,從源頭尋求解決之道必須貫徹垃圾分類,而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
“再生”之旅
“玻璃罐、玻璃瓶需要100-200萬年才能降解,數(shù)百年前在巖漿中形成的玻璃時至今日仍然存在;PET制品需要500年;雪碧、加多寶等鋁制飲料罐則需要200年?!?p style="text-indent: 2em;">展館的垃圾降解沙盤處,一個個裝有粉碎垃圾的圓柱桶上,標注著桶內垃圾對應的自然降解所需時長。展館的第二部分被設計為“一段奇妙的探索旅程”,回答“垃圾去哪兒了”的問題。墻面資料顯示,2010年2月,上海市區(qū)生活垃圾內河集裝化轉運系統(tǒng)建成運行,是上海市新建的大型城市生活垃圾轉運系統(tǒng),設計日轉運生活垃圾7000噸。
上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從小區(qū)的垃圾分類箱開始,經由垃圾運輸車運至碼頭后,通過設在轉運碼頭的垃圾中轉站壓縮裝箱、裝船,由集裝箱運輸船運至老港生活固廢轉運碼頭,再由自卸式集裝箱運輸車運至終端處置設施進行最終處置。
變化,由此接踵而至。上海保潔員的工作內容早已更新?lián)Q代——從簡單的打掃演變?yōu)槔诸惙謷T。分門別類的垃圾運輸車船也養(yǎng)活了一批“垃圾專車司機”。黃浦江邊的徐浦垃圾中轉站,集中了徐匯、黃浦、長寧等幾個中心城區(qū)大部分的生活垃圾,垃圾從散裝到密閉運輸,以前“船只所到之處旋即臭氣熏天”的狀況早已隨歲月的江波遠去。
“船開出去了,家里無論有什么事情,都放到一邊去了,管不了了。”由于垃圾運載船體積巨大,滬環(huán)運貨6002號船船長丁建勤不得不指揮這個龐然大物緩慢行駛。黃浦江上,幾百名像丁船長這樣的人,日復一日地駕駛著垃圾船,緩慢而又小心翼翼地穿梭于市井繁華的中心區(qū)與城市最東側處老港之間,為城市垃圾處置保駕護航。
“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垃圾處理原則,提醒著我們可以通過開電子發(fā)票、雙面打印辦公以減少紙張的使用;購物時自帶可重復使用的布袋以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在日本如果不嚴格執(zhí)行垃圾分類,將面臨巨額罰款;德國每個家庭每年會受到一份標明不同垃圾管理方式和收垃圾時間的日歷,這些被視為“他山之石”。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有害垃圾的處理過程被一一列出。
看著展館內垃圾抓手的一舉一動,完全可以身臨其境地想象,在老港垃圾處置基地,那個一次性可以抓取幾噸的抓手如何將干垃圾精準地捕捉,再用恰到好處的抓力保持垃圾的平行位移,丟進垃圾焚化爐。大型的垃圾焚化爐,每天可燃燒3000噸左右垃圾,它的熱度再用來發(fā)電,廢氣經觸媒轉化器凈化,最終實現(xiàn)干垃圾的零填埋全焚燒。
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主要采取填埋、焚燒、生化處理等方式進行處理。在處置設施布局上,已形成了收集段主推生活垃圾分類、運輸段主推集裝化轉運、處理段“一主多點”的生活垃圾處理格局。以老港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為主,推進郊區(q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中心區(qū)、近郊區(qū)、遠郊區(qū)”三大區(qū)域已“組團作戰(zhàn)”。
除了貫徹國家最嚴格的環(huán)保法,上海還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污染排放標準——歐盟2000標準。這使老港垃圾處理過程每小時一氧化碳的排放量低于一支煙的排放量。展館設置的顯示牌上,實時跳動的紅色數(shù)字,顯示著老港的實際污染氣體排放量,遠低于歐盟2000標準。
從被潮水沖走到再生產品
展館的墻壁上,有序地粘貼著上海垃圾處理的歷史足跡,搭配不同時期的黑白、彩色照片,跨越百年的“垃圾命運簡史”變得具象、立體起來。將垃圾清除后堆放在空地、河邊或填埋溝、浜、洼地,是最早期、最常見、最容易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
垃圾的收集運輸工具也經歷了一波演變。1960年前是人力和畜力,1970年成了敞開式機械化運輸、固定式水泥垃圾箱等。拖拉機、機動三輪車和欄板自卸貨車,裝載機也派上用場。80年代,密閉式機械化運輸、移動的垃圾桶和集裝箱,專用側裝自裝卸式垃圾車粉墨登場。90年代,壓縮減容化運輸、壓縮式垃圾車,袋裝化和桶裝化,垃圾壓縮收集站不斷涌現(xiàn)。21世紀,集裝化轉運、分類收集運輸開始流行。
“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控制它(垃圾)的污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資源性?!鄙虾I罾幚砼c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益這樣闡釋工作的主旨。
在垃圾成分中,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資源,占垃圾總量的42%。展館的尾聲,正是利用42%可回收垃圾制作的再生產品——再生紙筆記本、再生文具盒、再生紙鉛筆;可以鋪設人行橫道的水霧仿石板、水霧保健板、水霧面板等等。
“目前這些再生產品成本還比較高,但相對短缺的原材料用完了,就不得不用這些了?!睆場谓忉尩馈U箯d出口的地面上是用廢紙制作的“外灘”,干凈、潔白,預示著“一切可再生”的未來城市。
特此聲明:
1. 本網(wǎng)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fā)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